關於嬰幼兒睡眠的新觀點_來自世界睡眠醫學會2025的報導

這個月在新加坡舉辦 世界睡眠醫學年會,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的支持之下,讓我有機會參加這場盛會,聽到許多新知。 今天就來分享四個關於嬰幼兒睡眠的研究結果。

給家長的版本

1. 你對寶寶睡眠的感知比實際情況更重要

對於疲憊的父母來說,這是個簡單的等式:寶寶睡得很糟,因此我感覺很糟。但一項反直覺的新研究表明,這種聯繫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研究人員發現,母親對嬰兒睡眠的主觀感知與她自身的心理健康關係,比嬰兒客觀測量的睡眠狀況更密切。

在澳洲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網絡分析研究中,科學家使用自動視頻睡眠監測儀(一種記錄和分析嬰兒床中睡眠的設備)收集嬰兒睡眠的客觀數據。他們將這些硬性數據與母親對寶寶睡眠的報告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母親對嬰兒睡眠持續時間夜間醒來次數整體品質的感知,與她自身的失眠和憂鬱症狀強烈相關。即使她的感知與客觀視頻數據並不完全一致,這種關聯仍然很強。

這項研究意味著焦點的重要轉移。與其單純試圖「修復」寶寶的睡眠,它強調了支持父母心理狀態和對情況認知框架的重要性。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數據顯示:

講者說:「母親對嬰兒睡眠的感知,比嬰兒實際的睡眠行為更準確地反映了她們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


2. 高科技搖籃可能無法帶來更多睡眠——但可能意味著更好的親子連結

高科技嬰兒用品市場蓬勃發展,智能搖籃承諾為父母提供聖杯:更多睡眠。但一項關於「響應式搖籃(responsive bassinet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這項技術能夠且無法做到什麼的驚人真相。

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使用響應式搖籃的嬰兒與對照組相比,24小時總睡眠時間並沒有顯著增加。對於希望找到神奇解決方案的父母來說,這聽起來可能令人失望。然而,研究人員發現了同樣有價值的意想不到的正面結果。

在一年後,遠在寶寶已經不再使用搖籃之後,使用過搖籃的嬰兒入睡時間顯著縮短(科學家稱之為較低的睡眠起始潛伏期)。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產後六個月時,使用搖籃的母親報告與嬰兒有更好的連結。為什麼親子連結會提升?雖然研究沒有直接測量這一點,但發表者注意到父母的軼事回饋提供了一個有說服力的線索:他們報告說,因為有搖籃作為支持,他們在管理嬰兒睡眠方面感到更有信心。這表明,減少父母焦慮和增加信心可能是技術促進更強親子關係的關鍵機制。

講者說:「我們確實發現,與另一組相比,這組在產後六個月有更好的...親子連結


3. 改變你對睡眠的想法可能比改變寶寶的習慣更有效

對許多父母來說,睡眠訓練的想法充滿了焦慮和內疚感。來自韓國的一項突破性研究顯示,直接處理這些父母的想法和恐懼,可能是比直接跳入行為計劃更有效的第一步。

研究聚焦於「父母認知」——父母對孩子睡眠持有的想法、信念和恐懼網絡。在研究的韓國樣本中,許多父母持有讓他們不願嘗試睡眠訓練的信念。例如,他們認為:

「讓寶寶尖叫哭泣意味著他們是糟糕的父母。或者他們應該總是隨時待命,能夠犧牲自己的睡眠實際上證明了他們是多麼偉大的父母。」

這個研究中干預措施並非給予特定的睡眠訓練方法,而是純粹的認知干預。它幫助父母識別和重構這些無益的想法。

結果令人矚目。在三個月的追蹤中,認知干預組的孩子平均每晚睡眠增加了25.4分鐘,顯著高於對照組的12.5分鐘增加。

此外,這些父母後來實施行為睡眠干預的可能性幾乎是其他組的三倍。

結論很清楚:對於太焦慮而無法開始的父母,認知優先的方法可能是一個強有力且有效的預備步驟,使他們能夠自信地做出改變。


4. 就寝時的「低劑量」睡眠干預可以改善整夜睡眠

許多行為睡眠干預要求父母在就寢時間每次夜間醒來時都採用相同的方法,這可能感覺令人生畏和疲憊。但如果「低劑量」方法同樣有效呢?Dr. Yatikovsky的一項研究正是檢驗了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

  • 「標準檢查」組被指示在就寢時間和所有夜間醒來時都使用檢查方法(定時間隔短暫安撫嬰兒)。
  • 「僅在就寢檢查」組被指示僅在就寢時間採用完全相同的程序。對於夜間醒來,他們被告知按正常方式回應。


對於尋求更漸進方法的父母來說,發現:

  1. 它有效:僅就寢方法在改善夜間睡眠方面非常有效,導致夜間醒來次數減少且時間縮短。這表明嬰兒在就寢時間學到的自我安撫技能成功地推廣到了整夜。
  2. 父母堅持了下來:僅就寢組的退出率是標準檢查組的一半,表明對家庭來說這是一種更可持續和易於管理的方法。

這項研究驗證了一條對於擔心在深夜讓嬰兒哭泣的父母來說感覺更可行的溫和路徑。

「[就寢檢查方法] 似乎是一種有效的嬰兒睡眠干預...對於想幫助嬰兒睡得更好,但擔心在夜間延遲對嬰兒信號的回應,並偏好更漸進方法的父母特別有益。」


給爸媽的心裡話

看完這些研究,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研究都不只關注寶寶,也同樣關心爸媽的感受。

以前我們總是問:「怎樣讓寶寶睡過夜?」 現在我們可以問:「怎樣讓全家人都能在這個階段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和休息?」

記住,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整個家庭。有時候,照顧好自己、調整自己的期待,可能比一直想改變寶寶更有效果。

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每個家庭的狀況也不同。這些研究不是要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科學也支持更溫和、更關注全家福祉的方式。

相信自己,你已經是很棒的爸媽了! 💙


 

分享文章

留言

Archive

熱門文章

  • 最近有機會整理一些門診常被問到3個問題,這一篇主要針對年齡介於1到2歲之間的孩子。
  • 作息記錄 進入3C盛行,手機不離身的時代, 記錄幼兒作息,尤其是睡眠時間的方法, 從傳統的紙筆(睡眠日誌),也進化到許許多多的App和穿戴裝置。…
  • 關於褪黑激素的使用,在COVID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很多人討論,而新冠疫情更加劇兒童青少年失眠的發生率,進而造成歐美地區使用這個藥物的機率更大幅增加, …
  • 針對孩子的睡眠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家庭也有都自己的解決方法。 而睡眠醫學領域裡,比較能被量化分析的,大概就屬 行為治療 了。 …
  • 鐵質 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缺乏這種營養素可能導致不寧腿症狀,進而影響我們的幼兒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