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半夜尖叫、夢遊?兒科醫師解析「夜驚」與「夢遊」成因與處理攻略



您的孩子也曾在半夜突然坐起、尖叫,或是在家中走動,但隔天卻完全不記得嗎?這種情況其實比您想像的更常見。本文將透過真實案例,由兒科醫師為您完整解析兒童「夜驚」與「夢遊」的成因、處理方式與預防策略。

兩個真實案例:當孩子半夜驚醒

案例一:四歲半男童的夢遊

一位母親帶著四歲六個月大的兒子來診。孩子過往健康,沒有重大疾病史,懷孕和出生過程均正常,四歲前睡眠也沒異常。

但從四歲開始,晚上入睡後2-3小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突然從床上坐起,爬下床
  • 在臥室走來走去,有時走到客廳
  • 父母叫他完全不理會
  • 沒有嘴唇或肢體發紺,沒有大小便失禁
  • 發作前後沒有大叫或其他聲音
  • 面部表情平和,無驚嚇狀
  • 持續10-30分鐘後自己走回床上
  • 隔天完全不記得,白天活動力正常
  • 發生頻率約一個月1-2次

案例二:三歲幼兒的夜驚

  • 入睡後2-3小時,孩子突然:
  • 醒來大哭,呼吸加快,冒汗
  • 尖叫踢打,看起來非常害怕
  • 嘴裡哭喊著爸爸媽媽
  • 但父母安撫沒效果,反而更掙扎不給抱
  • 持續一段時間後才平靜

什麼是夜驚與夢遊?認識「清醒疾病」


夢遊好發於4-12歲的孩子,夜驚好發於3-7歲的孩子;都是屬於異睡症(parasomnia)中的清醒疾病(arousal disorder) 之一

【特色:前半夜、不理人、記不得】

臨床上這些清醒疾病都有下列特色:

  • 【特色一:前半夜發作】好發於上半夜或是剛入睡的前幾個小時內。發作時的前幾分鐘都睡得很好,但好像突然之間被按下啟動鍵就發作了。

  • 【特色二:不理人】 意識呈半夢半醒狀態,不容易被完全叫醒,對外界刺激反應差。在發作前幾分鐘內,父母的安撫通常無效。

  • 【特色三:記不得】 隔天問孩子,往往完全沒有印象。


孩子夜驚、夢遊有多常見?從數據看盛行率

  • 瑞典Klackenberg學者的研究,212位從6歲追蹤到16歲的孩子,
    • 40% 的孩子在這10年間至少夢遊過一次。
    • 每年的發生率約為 6-17%
    • 只有 3% 的孩子一個月發作超過一次。
    • 三分之一的孩子夢遊持續5年,十分之一持續超過10年。

  • 另一個201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的研究,收集了1940位出生於1997和1998年孩子,則發現



  • 夜驚最高的盛行率在1.5歲,有34.4%; 
  • 夢遊盛行率最高在10歲,為13.4% 。
  • 發現夜驚的發生率比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但是夢遊卻是相反。
  • 這兩個睡眠障礙和家族史有相關。

大部分的這類睡眠障礙會在青春期前緩解,但仍有2-4%的成人有這類睡眠障礙。此外約有1%的成人會每個月發生2次以上的夜驚或夢遊。


腦部機制:部分清醒、部分沉睡的大腦

真正成因仍不明確,但推測是慢波睡眠期(Slow Wave Sleep)不穩定,造成大腦不同區域的狀態不一致:

  • 醒來的區域:

    • 運動皮質區 → 所以會有動作(走動、坐起)

    • 杏仁核(情緒中樞)→ 所以夜驚會表現害怕

  • 仍在睡眠的區域:

    • 海馬迴(記憶中樞)→ 所以不記得發生什麼

    • 前額葉(意識判斷)→ 所以無法正常溝通


簡單的說就是大腦不同腦區在某個時間突然不同步了,就像影片中齒輪組有一個齒輪突然轉速和其它人不同步(清醒),就造成整個齒輪組運轉失調。




【常見誘發因子】


以下情況會增加發作機會:

  • 睡眠相關: 長期睡眠不足(最常見)、作息不規律、過度疲累。
  • 生理狀況: 身體不舒服、發燒、慢性疼痛。
  • 心理因素: 睡前太強烈的情緒波動、壓力、焦慮。
  • 其他睡眠障礙: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其他影響睡眠品質的疾病。
  • 遺傳因素: 與家族史高度相關。這不是「壞基因」,只是大腦發育的個體差異。



夜驚與醒覺混淆的區別

  • 醒覺混淆 (Confusional Arousal): 孩子突然從床上坐起,眼神不清地環看四周,可能說話但語速偏慢,對問答反應遲鈍。
  • 夜驚 (Night Terror): 除了肢體動作,更明顯的是表露出緊張害怕的情緒,伴隨尖叫、心跳加速、冒汗、瞳孔放大等自律神經系統症狀。

對家長而言,兩者同屬清醒疾病,處理方式大同小異。


需要帶孩子做檢查嗎?

一般不需要。 由於臨床表現非常有特色,通常不需要做睡眠生理檢查。

👉何時需要進一步檢查

當懷疑有以下情況時,應尋求專業評估:

  • 夜間癲癇 (Sleep-related Epilepsy)
  • 共病症 (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 發作型態不典型 (例如:發作時間不在前半夜)
  • 快速動眼期動作障礙 (REM Behavior Disorder, RBD)

孩子發作當下,家長該怎麼辦?

最高原則:確保安全

由於孩子在發作初期不容易被完全叫醒,避免受傷是最重要的。

👉夜驚發作時的應對指南

  • 該做的:保持冷靜 (最重要)

  • 耐心等待結束 (通常5-15分鐘)

  • 不要試圖叫醒

  • 確保周遭環境安全


  • 不該做的或是作了也沒效的:

    • ❌ 大聲叫喊或搖晃

    • ❌ 緊緊抱住 (可能被孩子當成威脅)

    • ❌ 問問題或要求回應

    • ❌ 開亮燈或製造噪音

👉夢遊發生時的應對指南

  • 該做的:

    • 輕輕跟隨,保持在附近

    • 溫和引導回房間

    • 移開行走路徑上的障礙物

    • 如果安全,讓其自然結束

  • 不該做的:

    • ❌ 強行阻止或抓住

    • ❌ 大聲叫醒

    • ❌ 嘲笑或責罵


預防勝於治療:環境安全與日常照護

▍打造安全的睡眠環境

  • 臥室內: 移開尖銳或易碎物品,床墊放低或加裝護欄,窗戶加裝安全鎖,使用微弱夜燈。

  • 房門外: 樓梯口加裝安全門,外門上鎖,清空走道雜物,把刀叉等危險物品收好。

▍日常處理與預防

最重要的一點:充足且規律的睡眠。

  • 各年齡建議睡眠時數:

    • 3-5歲:10-13小時 (含午睡)

    • 6-12歲:9-12小時

    • 13-18歲:8-10小時

  • 實際做法:

    • 固定就寢和起床時間 (包括週末)。

    • 避免「補眠」心態。

    • 確保睡眠環境舒適安靜。

    • 睡前避免過度刺激。

    • 處理壓力源及治療影響睡眠的疾病。


▍建立睡眠日誌

如果發作頻繁,建議記錄發作日期、時間、持續多久、當天特殊事件與總睡眠時數,這些資訊對評估很有幫助。


進階處理:如何執行「定期性喚醒」?

如果發作頻率很高且時間規律,可以嘗試「定期性喚醒 (Scheduled Awakening)」。雖然文獻支持度中等,但值得一試。

操作方法

  1. 第一週 (觀察記錄): 記錄每次發作時間,找出規律模式。 如果家長已經很了解發作規律的話,可以縮短這個步驟的記錄時間。

  2. 第二週開始 (執行喚醒): 在預期發作時間前10-15分鐘,輕輕碰觸孩子,讓他稍微動一下 (不需完全醒來,翻身或嘟囔即可),然後讓他繼續睡。 (有些文獻會建議發作的30分鐘前作)

  3. 持續7-14天。

請注意: 此方法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效,且會影響照顧者睡眠,需要耐心。


何時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建議就醫諮詢:
  • 安全考量: 曾經受傷或差點受傷,會開門走出家門,或做出危險行為。
  • 頻率或嚴重度: 每週發作3次以上,或持續超過20分鐘。
  • 白天影響: 白天極度疲倦,影響學習或社交。
  • 伴隨其他問題: 打鼾或呼吸暫停、發作型態不典型。
  • 情緒行為問題: 白天有明顯情緒或行為困擾。
醫療處理選項包含詳細評估、治療共病、結構化行為介入,以及保留給嚴重案例的藥物治療 (如Clonazepam、褪黑激素),但藥物絕非首選。

預後與長期展望:會自己好嗎?

多數會改善。 夜驚通常在青春期前明顯減少,夢遊改善較慢但多數也會好轉,大部分孩子不需要特別治療。


最新研究怎麼說?(2023年系統性回顧)

根據2023年《Sleep Medicine》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目前雖然缺乏大規模研究,但實證建議的優先順序如下:

  1. 證據最充分且風險最低: 充足規律睡眠、良好睡眠衛生、處理影響睡眠的共病。

  2. 值得嘗試: 定期性喚醒 (如果發作規律)、放鬆技巧 (年齡較大的孩子)。

  3. 保留給特殊情況: 專業心理治療、藥物治療。




夜驚、夢遊與孩子情緒健康的關聯

大型研究顯示,頻繁夜驚的孩子出現焦慮或憂鬱傾向的比例「稍高」。

重要澄清:

  • 這是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
  • 不代表夜驚會導致精神疾病。
  • 絕大多數有夜驚的孩子不會有心理問題。

但這提醒我們應留意孩子的整體情緒健康。如果孩子同時有經常焦慮、抗拒上學、情緒起伏大等狀況,可考慮諮詢相關專業人員。


結語:給所有疲憊家長的溫柔提醒

面對孩子半夜的狀況,感到擔心、疲累、無助都是正常的,請不要責怪自己。

  • 這很普遍: 不是只有您的孩子這樣。

  • 會自然改善: 多數情況會隨年齡好轉。

  • 不是您的錯: 主要與遺傳和大腦發展有關。

  • 孩子不是故意的: 他們完全不記得。

  • 重點是安全: 確保孩子不受傷最重要。

可以試著與家人輪流處理、適度休息,並調整期待,給予自己和孩子改善的時間。



參考文獻

1.Stephen H.et. al. 2014.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Sleep Medicine. 2nd ed., :Saunders
2.Steinsbekk S, Berg_Nielsen TS, Wichstrom L. Sleep disorders in preschoolers: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tr. 2013 Nov-Dec;34(9):633-41.
3.Vendrame M, Kothare SV. Epileptic and nonepileptic paroxysmal events out of sleep in children. J Clin Neurophysiol. 2011 Apr;28(2):111-9.
4.  Dominique Petit. et. al Childhood Sleepwalking and Sleep Terror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valence and Familial Aggregation JAMA  ediatr.2015;169(7):653-658.

Mundt JM, Schuiling MD, Warlick C, et al. Sleep Medicine. 2023;111:36-53. doi:10.1016/j.sleep.2023.09.004.


分享文章

Archive

熱門文章

  • 最近有機會整理一些門診常被問到3個問題,這一篇主要針對年齡介於1到2歲之間的孩子。
  • 關於褪黑激素的使用,在COVID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很多人討論,而新冠疫情更加劇兒童青少年失眠的發生率,進而造成歐美地區使用這個藥物的機率更大幅增加, …
  • 作息記錄 進入3C盛行,手機不離身的時代, 記錄幼兒作息,尤其是睡眠時間的方法, 從傳統的紙筆(睡眠日誌),也進化到許許多多的App和穿戴裝置。…
  • 針對孩子的睡眠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家庭也有都自己的解決方法。 而睡眠醫學領域裡,比較能被量化分析的,大概就屬 行為治療 了。 …
  • 鐵質 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缺乏這種營養素可能導致不寧腿症狀,進而影響我們的幼兒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