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笑」成為一種危險:解開高中生隨時倒下的謎團
作者:黃正憲醫師
從被誤認為癲癇,到確診猝睡症的診療日誌
前言:比ADHD更深層的困局
這個故事始於一個夏天,和一對焦慮的母子。
當他們走進診間時,首先注意到的是一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原本應該是精力旺盛的年紀,但他看起來卻像是隨時會斷電。
「醫生,他最近半年來白天都很容易睡著,而且晚上常常發生『鬼壓床』,」媽媽焦急地說,「而且狀況越來越怪。我們去過神經內科,一開始醫生懷疑是癲癇,做了腦波和核磁共振,但是都說是正常……」
我看了一下病歷,發現了一個關鍵背景:他從小學就被診斷為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長期服用專注力藥物(如專思達、利他能)。
這裡出現了第一個矛盾點。
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是中樞神經興奮劑,照理說,吃了這些藥,精神應該會變好。但這位孩子,即便藥量調整了,白天依然在課堂上秒睡,甚至在補習班做筆記時,筆跡會因為睡著而變成亂碼。
這在醫學上有一個強烈的暗示:藥物無法克服的睡意,來自於比 ADHD 更深層的生理機制故障。
第一層推理:這真的是癲癇嗎?
「消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就是真相。」——推理小說。
面對「癲癇」這個初步假設,我需要從臨床細節中尋找破綻。根據媽媽和孩子的描述,我整理出了幾個關鍵場景:
早晨的跌倒: 在學校搭電梯出來,和同學說笑時,突然跌坐在地。
冰淇淋事件: 晚餐後吃冰淇淋,突然沒力,湯匙拿不住,冰淇淋掉在地上,沾到衣服。
廚房驚魂: 在家裡和媽媽聊天,突然整個人軟下去。
我問了兩個關鍵問題:
「發作的時候,他有失去意識嗎?」
「沒有,」媽媽回答,「他都知道發生什麼事,甚至想表達,但講話不清楚,全身動不了。」
「發作有沒有特定的時機?」
「有!通常是大笑、情緒激動,或者是放鬆的時候。」
推理結果:
癲癇發作通常伴隨意識喪失,且大多無預警。但這位孩子發作時意識清醒,且有明確的情緒誘發因子(大笑)。
這不是癲癇的抽搐,這是猝倒(Cataplexy)——一種因為情緒激動導致肌肉張力瞬間喪失的現象。
第二層推理:鬼壓床與秒睡的真相
接著,我們來看睡眠。
孩子描述:「晚上睡覺常有鬼壓床,剛入睡時身體會抽動,半夜常醒來。」
白天則是:「騎摩托車後座也能睡、補習班上課秒睡。」
這些拼圖拼湊起來,指向了一個明確的病理機轉:REM(快速動眼期)睡眠的失控。
鬼壓床(睡眠癱瘓): 這是大腦醒了,但身體還被鎖在 REM 睡眠的癱瘓機制中。
猝倒: 這是 REM 睡眠的肌肉癱瘓機制,錯誤地在「清醒」且「情緒激動」時被啟動。
入睡幻覺: 這是大腦直接跳過淺眠,瞬間掉入做夢期的表現。
所有線索都指向同一個兇手:第一型猝睡症(Narcolepsy Type 1)。
第三層推理:一場意外的「停藥實驗」
為了確定診斷,九月中旬我們幫他作了睡眠檢查:
多導睡眠圖(PSG): 看整夜睡眠結構。
多次入睡潛伏期檢測(MSLT): 看白天有多快睡著。
在檢查前,發生了一段插曲,意外地成為了最強力的佐證。
為了避免藥物干擾檢查結果,我們建議暫停使用身心科開立的抗憂鬱藥物(SSRI)。
就在停藥的那幾天,災難發生了。
SSRI 類藥物雖然是用來治療情緒,但副作用剛好可以「抑制 REM 睡眠」,因此常被用來輔助控制猝倒。
當藥物一停,保護傘消失了。
那天在學校,他發作了 7、8 次。
走在路上會軟腳,需要同學攙扶;在走廊上突然猝倒,甚至嚴重到需要坐輪椅才能移動。
這場「停藥風暴」雖然讓家長心疼不已,但在醫學上,它提供了鐵一般的證據:他的肌肉無力,確實是源自於中樞神經對 REM 控制的失效,而非癲癇放電。
第四層:真相大白(PSG 與 MSLT 數據)
檢查報告出爐,數據證實我們的診斷。
- PSG報告
- 總睡眠時間:497分鐘(約8小時17分)
- 只花了3分鐘就睡著了 (正常:<15分鐘): 入睡速度異常快。他的大腦在清醒3分鐘後,就已經投降了。
- 在入睡60分鐘後就進入快速動眼期正常:>90分鐘:他的大腦在睡眠後短短一小時內,就迫不及待地進入了REM睡眠。
入睡速度驚人: 在白天的測試中,他平均只需要 2.8 分鐘 就能睡著(正常人通常需要 8分鐘以上)。
快速進入做夢期(SOREM): 在 5 次小睡機會中,他有 4 次 直接跳入 REM 睡眠。
診斷確認:第一型猝睡症(Narcolepsy Type 1,伴隨猝倒)。
後來我們請病人到醫學中心中檢測常見的第一型猝睡症相關基因,也是陽性。
第五層:治療
由於這個孩子已經在使用利他能治療ADHD,但看起來對於嗜睡的反應不是很好,所以只能考慮給上第二種藥物Mondafinil;至於猝倒的症狀,建議持續使用抗憂鬱藥物(SSRI)治療,只是要調整使用劑量和時間。
如果效果不好,或是孩子滿18歲之後,我們還有另一項藥物可供選擇: pitolisant.
結語:真相是治療的開始
從被誤認為癲癇,到懷疑藥物副作用,最後透過精密的推理與檢查確診。
這個高中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當出現「情緒激動時無力倒下」加上「無法克制的睡意」時,我們必須跳脫常見的 ADHD 或心理因素,去思考更罕見的可能性。
確診後,雖然猝睡症是一個需要長期共存的疾病,但至少,他不用再擔心會死於未知的癲癇發作,也不用再因為「偷懶」而自責。
當謎團解開,恐懼就會消散。接下來,就是學習如何與這個特別的大腦和平共處,重新找回屬於他的青春節奏。
醫學小辭典:猝睡症警訊
白天過度嗜睡(即使晚上睡很久)。
猝倒(Cataplexy): 大笑、生氣或驚喜時,突然膝蓋無力、手軟或跌倒,但意識清醒。
鬼壓床頻繁出現。
入睡前出現逼真的幻覺。
(本文為臨床案例分享,經過改編與去識別化處理,旨在衛教推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