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 行為治療的效果



嬰幼兒的睡眠問題常常需要行為治療,過去的研究的個案數目比較少,屬於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研究更少。
所以行為治療的效果一直被質疑.



此外,另一個爭議點在於睡眠訓練會不會造成負作用呢?例如:有人說壓力荷爾蒙cortisol上升?日後親子依附性下降?

然而,2016年6月份在美國兒科醫學會官方所發表的期刊,
由澳洲的醫師發表了一篇這樣的研究

實驗對象:43位,6至16個月大的嬰兒

分成三組:其中 有2組是不同的行為治療方式(graduated extinction (14人), bedtime fading (15人)),1組是衛教對照組(14人)


先講研究作者的結論


  • 對改善睡眠,有效
  • 壓力荷爾蒙短期會上升,但追蹤後3組之間沒統計學上差異
  • 對媽媽的情緒和壓力有改善效果
  • 在1年後的親子依附性和孩子的情緒:沒影響


作者的圖如下











1年後的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情緒量表是使用DASS-21,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1.5–5.0 y,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我的想法


  • 在文章的討論中,其實有說到:這些睡眠改善的項目都是家長自己記載在睡眠日誌的數值,但是如果採用的是actigraphy的客觀測量值,則在2個治療組之間沒差異。 
  • 沒說到治療組-對照組是否有差異。
  • 這種研究永遠會有人說 每一組的人數太少,所以統計可信嗎?


結論


  • 至少這個研究說明1年後親子依附性和孩子情緒不會因為行為治療而有負面影響。
  • 永遠要很小心的解釋每篇研究的結果。


參考資料

熱門文章

  • 最近有機會整理一些門診常被問到3個問題,這一篇主要針對年齡介於1到2歲之間的孩子。
  • 作息記錄 進入3C盛行,手機不離身的時代, 記錄幼兒作息,尤其是睡眠時間的方法, 從傳統的紙筆(睡眠日誌),也進化到許許多多的App和穿戴裝置。…
  • 針對孩子的睡眠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家庭也有都自己的解決方法。 而睡眠醫學領域裡,比較能被量化分析的,大概就屬 行為治療 了。 …
  • 有些孩子明明晚上都有睡飽睡好,為什麼白天還會一直想睡覺呢?甚至講話講沒幾句就會睡著!上課時,明明是一堂老師上得很棒也很有興趣的課,卻只要坐在椅子…
  • 1. 四歲六個月大男童,過往沒有重大傷病史,懷孕和出生過程均正常;四歲之前的睡眠狀況沒明顯異常。來診時,由母親帶來,表示從四歲開始,晚上入睡後2 - 3…
  • 醫生,我的孩子6個月大,以前都睡得很好,可是最近不知道怎麼搞的,入睡約1-2小時後會突然醒過來大哭,是那種閉著眼睛狂哭,而且抱也不是、哄也…
  • 在針對有睡眠問題的兒童,除了探討原因之外,藥物治療往往不是首選,反而透過適當的 行為治療 來幫助孩子自行入睡才是比較多學者專家建議的方法。 那…
  • 在談到處理 夜驚(night terror) 等與清醒相關的睡眠疾病時,有一個很有效的行為治療方式: 定期喚醒( scheduled aw…
  • 睡眠日記 不是所有孩子的睡眠都需要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如果能幫孩子記錄1-2周的睡眠日記,很多睡眠問…

Archive

加入好友